在探索中级注安《其他安全》的广阔领域中,火灾基本概念及参数的学习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安全知识的殿堂。这些基础知识不仅是理解火灾现象、制定预防措施的基石,也是考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中科建安深知火灾安全的重要性,悉心整理了火灾基本概念与参数的知识点,并结合历年考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考生们巩固基础,提升应试能力,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篇第四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
考点一:火灾基本概念及参数(考频 1 次)
1.引燃能(最小点火能)
引燃能是指释放能够触发初始燃烧化学反应的能量,也叫最小点火能,影响其反应发生的因素包括温度、释放的能量、热量和加热时间。
2.着火延滞期(诱导期)
着火延滞期也称着火诱导期或感应期,指可燃性物质和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从开始暴露到起火的时间或混合气着火前自动加热的时间,在燃烧过程中又称为着火延滞期或着火落后期,单位用 ms 表示。
3.闪燃与闪点
闪燃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上能够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闪燃往往是持续燃烧的先兆。
在规定的条件下,易燃和可燃液体表面能够蒸发产生足够的蒸气而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闪点。
闪点是衡量液体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4.燃点(着火点)
着火是指可燃物与火源接触而燃烧,并且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保持燃烧的现象。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着火点)。
燃点(着火点)对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液体具有重要意义,在控制燃烧时,需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燃点(着火点)以下。一般情况下,燃点(着火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5.自燃与自燃点
自燃是指物质在通常的环境条件下自行发生燃烧的现象,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两种形式。
化学自燃是物质在常温下依靠自身的化学反应而发生的自燃,一般只有一些特殊物质可发生化学自燃,例如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的自发着火。
热自燃则是物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其周围的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而发生的燃烧现象,例如长期堆积的原煤、烟叶、棉纱等发生的自燃。
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液体和固体可燃物受热分解并析出来的可燃气体挥发物越多,其自燃点越低。
固体可燃物粉碎得越细,其自燃点越低。
6.热分解温度
热分解温度是指可燃物质受热发生分解的初始温度。它是评价可燃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之一,固体的热分解温度越低,燃点也低,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7.火灾危险性
火灾危险性是指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与暴露于火灾或燃烧产物中而产生的预期有害程度的综合反应。火灾危险性分类可分为生产、储存物品、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4 种。其中,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分为甲、乙、丙、丁、戊级;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分为甲、乙、丙、丁、戊级;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分为甲、乙级;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分为甲、乙、丙级。
历年真题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主要火灾危险性参数包括沸点、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等。为了预防凝聚相危险化学品火灾,应将其温度控制在它的()以下。
A.沸点
B.闪点
C.燃点
D.自燃点
【参考答案】C
备考之路虽长,但每一步都铺就了通往成功的基石。中科建安愿成为您学习火灾基本概念及参数的坚实后盾,陪伴您度过每一个挑战与收获并存的时刻。当考试来临,愿您能够胸有成竹,以扎实的知识储备迎接挑战,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