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中级注安师《安全生产技术》的复习过程中,静电防护措施是一个既基础又易引发混淆的重要知识点。静电在生产作业中无处不在,其累积与放电往往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对人员安全和生产设备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作为中级注安师,我们需对静电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防护措施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准确识别静电风险,科学制定并执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考点 :静电防护措施
静电最为严重的危险是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静电安全防护主要是对爆炸和火灾的防护。这些措施对于防止静电电击和防止静电影响生产也是有效的。
1)环境危险程度控制
静电引起爆炸和火灾的条件之一是有爆炸性混合物存在。为了防止静电引燃成灾,可采取取代易燃介质、降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减少氧化剂含量等控制所在环境爆炸和火灾危险程度的措施。
2)工艺控制
工艺控制是从材料的选用、摩擦速度或流速的限制、静电松弛过程的增强、附加静电的消除
等方面采取措施,限制和避免静电的产生和积累。为了有利于静电的泄漏,可采用导电性工具;为了防止静电放电,在液体灌装、循环或搅拌过程中不得进行取样、检测或测温操作。进行上述操作前,应使液体静置一定的时间,使静电得到足够的消散或松弛。为了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射、溅射,应将注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而且,其方向应有利于减轻容器底部积水或沉淀物搅动;装油前清除罐底积水和污物,以减少附加静电。
3)接地
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导体上的静电。金属导体应直接接地。为了防止火花放电,应将可能发生火花放电的间隙跨接连通起来,并予以接地,使其各部位与大地等电位。为了防止感应静电的危险,不仅产生静电的金属部分应当接地,而且与其不相连接但邻近的其他金属物体也应接地。因为静电泄漏电流很小,所以防静电接地电阻原则上不超过 1MΩ即可;对于金属导体,为了检测方便,可要求接地电阻不超过 100~1000Ω。对于感应静电,接地只能消除部分危险。
4)增湿
为防止大量带电,相对湿度应在 50%以上;为了提高降低静电的效果,相对湿度应提高到 65%~70%;对于吸湿性很强的聚合材料,为了保证降低静电的效果,相对湿度应提高到 80%~90%。应当注意,增湿的方法不宜用于消除高温绝缘体上的静电。
5)抗静电添加剂
抗静电添加剂是化学药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或较强的吸湿性。因此,在容易产生静电的高绝缘材料中,加入抗静电添加剂之后,能降低材料的体积电阻率或表面电阻率以加速静电的泄漏,消除静电的危险。
6)静电消除器
静电消除器是能产生电子和离子的装置。由于产生了电子和离子,物料上的静电电荷得到异性电荷的中和,从而消除静电的危险。静电消除器主要用来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尽管不一定能把带电体上的静电完全消除掉,但可消除至安全范围以内。按照工作原理和结构的不同,静电消除器分为感应式中和器、高压式中和器、放射线式消除器和离子风式中和器。在要求较高的场所,还可以采用组合型的静电中和器。
练习 :【单选】静电最为严重的危险是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静电安全防护主要是对爆炸和火灾
的防护。下列关于静电防护措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为防止大量带电,相对湿度应在 50%以上
B.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
C.为了防止静电放电,在液体灌装、循环或搅拌过程中不得进行取样、检测或测温操作
D.静电消除器主要用来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A 项正确:为防止大量带电,相对湿度应在 50%以上;为了提高降低静电的效果,相对湿度应提高到 65%-70%;对于吸湿性很强的聚合材料,为了保证降低静电的效果,相对湿度应提高到 80%-90%。应当注意,增湿的方法不宜用于消除高温绝缘体上的静电。
B 项错误: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导体上的静电。金属导体应直接接地。为了防止火花放电,应将可能发生火花放电的间隙跨接连通起来,并予以接地,使其各部位与大地等电位。为了防止感应静电的危险,不仅产生静电的金属部分应当接地,而且与其不相连接但邻近的其他金属物体也应接地。
C 项正确:为了防止静电放电,在液体灌装、循环或搅拌过程中不得进行取样、检测或测温操作。进行上述操作前,应使液体静置一定的时间,使静电得到足够的消散或松弛。为了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射、溅射,应将注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而且,其方向应有利于减轻容器底部积水或沉淀物搅动;装油前清除罐底积水和污物,以减少附加静电。
D 项正确:静电消除器是能产生电子和离子的装置。由于产生了电子和离子,物料上的静电电荷得到异性电荷的中和,从而消除静电的危险。静电消除器主要用来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
综上所述,本题选择 B
综上所述,静电防护措施是中级注安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我们应能够灵活运用各种静电防护手段,有效消除或减少静电危害,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创造更加安全、可靠的环境。同时,也需保持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关注与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应对复杂安全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