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模式介绍
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从生理学描述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关系,而社会属性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描述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关系。
一、生理学意义的行为模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 H. J. Leavitt) 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
外部剌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从因果关系分析,外部剌激同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如同样是听到危险信号,有的积极寻找原因、排除险情、临危不惧,有的会逃离现场。
第二,相同的安全行为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剌激,如有的是领导重视安全工作,有的是有安全意识,有的可能是迫于监察部门监督,有的可能是受教训于重大事故。
根据上述人的行为反应模式,可知人为失误主要表现在人感知环境信息方面的差错;信息刺激人脑,人脑处理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差错;行为差错等方面。
(1)感知差错
(2)判断、决策差错
(3)行为差错
二、社会学意义的行为模式
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分析,人的行为遵循的行为模式:
需要→心理紧张或兴奋→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安全行为→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
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动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动机与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